本來不怎麼想寫心得的,不知道要寫什麼。一寒的最後一天,默默的消失返鄉…少最後一天的進度,定式停留在「神龍擺尾」,沒到收式,總覺得寒訓就像還沒有結束一樣。
但昨天…竟莫名奇妙的在武館補完了!!!
(雖然我現在也不太有把握記得多少…)
劍,第二種兵器。
總覺得跟棍之間,有個…很大的Energy Gap。看似簡單的刺、點、剪、撩、崩、圈(還有好多種圈…)、挽花等等基本功,真正拿劍的時候才發現這裡卡那裡也卡,不管怎麼做就是很蹩腳。腰消失,肩膀回來了…心酸的帶著笑容說要靠腰…哈…哈…
這時腰帶就有的偉大的作用─甩動就是帶到的象徵,尤其是武館軟軟的腰帶,更明顯。所以很顯然的,我肩、上臂痠,而且是揮沒兩下就痠…因為我頭兩天腰帶幾乎沒有在動,只是自以為有帶到腰而已。感謝威立學長的小訣竅,腰帶終於會飄動了…只是,手還是滿痠的,所謂的身手不配合。腰帶能動了,下一個階段就是把出手和轉腰的角速度調整到一致,將腰力作最有效率的輸出。只是有那麼點無奈,把劍給背下屏東了,連金屬劍一起,卻沒什麼在練。只因為剛喬完肩膀,練起來喀啦喀啦響,聽的我膽顫心驚,遂少動了。顯然是我的肩膀還不習慣它的新位置,這又得要時間來適應了。
練劍,第一天,期待就有點被挫折給淹沒了。就是…自以為有感覺事實卻什麼都沒有。該固定的不固定,該有力的地方虛掉…。體悟依然是需要累積吧?時間、經驗問題。練北拳比較能,應該說比劍快一點找到感覺,或是說看得到東西,或許是因為自入社起已經接觸了一年多了吧?
第三次練蟠龍棍,如果連大專盃一起算的話。
第二次有砍掉重練的味道,第三次像是學新東西。之所以這樣講,一方面是因為兩位老師對一些招式的解法有所不同,再來跟大專盃有關係。第二次練習,為了比賽而練,比較偏向修正、調整動作,讓它比較符合比賽的要求─節奏感、表現度,至於套路上的意義到沒有這麼去深究…呃…我覺得我還是老實承認好了─其實大專盃前夕有找教練幫我看看重新雕過,只是…那時一直做不出一些該有的「試招效果」─把對方的棍掃開之類的…不過事實上我連帶開都有問題…而現在依然很少做的出來,頂多擺擺動作而已。大專盃過後,有好一段時間沒有再碰蟠龍棍。寒假重新在練,想到志宇學長在期初某個講座(「如何準備好一場比賽」我不會忘記的…兩分鐘的四平馬…)有提到過,很多人,在比賽完之後,會再把套路重新練過,仔細的一點一點雕,此因為比賽要求的關係,會讓動作有些偏差、甚至變形…。我自己是覺得我的情況比較像是把只剩下動作的套路給填補回來就是,當然其中會有一些部分跟我之前所學的不太一樣,對此我自己的想法是,如何把所學消化、融會貫通變成自己的最後能夠應用…其實有時候想想,很多招式,其實是同樣的東西不是嗎?只是動作上、或是手上的東西有所不同而已,原理卻是相同的。練過藤棍之後再回頭拿木棍,一開始有些拿不住,手力也不如從前(雖然目前似乎還是可以單手持棍…但是比較吃力,也只能拿較輕的),卻也是在這種時候才能比較深刻的體會什麼叫做靠腰─利用腰甩動去帶棍,手不用出很多力氣就可以控制;持棍也不完全是手的力氣(雖然有一定成份),用對方法(含胸、肩膀沉、力往前送),就可以讓身上其餘部分肌肉去分擔,手便會輕鬆很多…
其餘的部份,容我用補記的。
彈腿有了新的練法─連打。其實我自己是還滿喜歡的,雖然因為自身的協調太差,動作又記不熟,很多東西(尤其是四、八路)都用呼嚨的…不過能嘗試去找身帶手的感覺還挺不錯的!包括一步三拳也是,受人牆學長的文章感召(之前威立學長要我看的,社版455號文),現在除基本功外做這類連續動作會盡量要求自己把注意力放在腰上,雖說目前控制的不是很好,造成出拳會飄飄的,一個沒注意中線就跑掉…不過現在比較沒有手整個甩出去(此時手肘還會有音效…)、還拖著身體走的感覺了。而期中之後才比較重視的腳趾抓地,現在也比較能夠體驗出效果─以樁步來講,不再只是單靠股四頭肌去撐,而是力量自地板上來,亦可以以更輕鬆的方式求得低樁。
因為安排的關係,帶了兩個下午的教學。對我來說學習的成分比較多吧?第一天下午,多半是士翔在講,當時也是一面聽一面複習。在後半段士翔讓大一試左右斜打(忘記有沒有上劈下撩了),我最大的學習及成就感,應該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吧?好的動作的教學,不只是把動作標準的做出來,還要可以完整、清楚的用言語表達。在動作有問題同時,要能知道問題是出自哪裡,該有什麼樣的方法處理等等。說真的我其實也滿訝異─我一直不是很習慣在眾人面前講事情,可是第三天下午,竟也能把蟠龍棍的進度前半稍微講一講,大概做一下。(沒把後半講完是因為已經腦袋一片空白了…)至於(我自己)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當看著大一打套路,看到一堆問題,只是…當他們打到後半時,前半發現的問題有些已經離我而去…
教學亦是一種學習。
練過、新學的東西,不敢保證一定都有做對,但是可以時時的提醒自己,保持對的感覺並累積正確的動作,或是與同儕討論。更有甚者,用一個…老方法:「操到爆」─當手痠到舉不起來之時,自然知道如何使身體去運劍;當甩腰、出拳後頸會痠痛時便知道要調整中軸使其正直…想到上學期被威立學長逼著玩(?)橋手無間,之後連續近一星期手接近報廢狀態…不過好像也是因此抓到一點感覺─如何使正確的肌群去分擔橋手環的重量…
練習,是思考、體悟的一個歷程。如果有認真的去想,那所練的東西將不再只是動作而已。
- Feb 03 Tue 2009 12:05
一階寒訓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